作者: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5-11-20 阅读次数:次
华灯初上,书香满溢。2025年11月19日晚,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内暖意融融、灵感涌动,第二届瓯越中学语文名师论坛在此举行。本次论坛以“共话名师,赋能未来”为主题,聚焦“中学语文新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核心议题深入探讨。
本次活动由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鸿超主持,人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硕负责人洪之渊作为论坛特约主持人,温州市教育考试院书记、院长,特约省督学张小玲,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副书记、副院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张寰宇,温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阙银杏,温州市瓯海区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林爽,温州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郑可菜,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书记、高级教师温在权,温州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周杨作为与谈嘉宾出席活动,温州大学各师生到场参与学习。

活动伊始,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孙良好致辞。他以“感谢、成长、理想”三个关键词串联全场,向在繁忙工作中抽身而来,为未来教师们“传经送宝”的校友嘉宾表示诚挚感谢。谈及成长,孙院长表示,在座师范生可通过名师们的成长故事反观当下、展望未来。关于理想,他提出“语文老师不能缺乏理想”的鲜明观点,指出理想的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精神历练与生命成长,这种“切身体验”是AI不可取代的。孙院长热情洋溢的致辞为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寄予了殷切期望,也为本次论坛拉开了精彩的序幕。


在“大学时光中最难忘的经历”话题中,四位老师各抒己见:张小玲老师回忆了抢听洪之渊老师课程与受孙良好老师鼓励逆袭的往事;温在权老师分享了体育与辩论领域的高光时刻;张寰宇老师讲述了理科转文科的意外收获;阙银杏老师则提及老师的肯定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四段经历均印证了在大学时光打牢基础与恩师指引的重要价值。
随后,围绕“AI时代的语文教学”这一核心话题,嘉宾们展开热烈探讨。阙银杏老师率先发言,她认为AI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AI的快速整合能力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但另一方面,AI的过度使用也导致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出现新问题。她强调AI潮流不可抗拒,要以开放的、学习的、审辩的态度来应对。

张寰宇老师对阙老师的观点进行补充,他直言“掌握AI的教师胜过传统教师”。AI作为一种未来素养,应该被积极拥抱。然而,AI掌握丰富信息,却不能体会内心世界,它可以给出在理的答案,却无法给出我们需要的唯一答案。因此,利用AI要旨在生成“新的我”以辅助工作,同时应保持自身的丰富和敏锐。

温在权老师巧妙将AI时代教学方式的状况比作“站在海水里,奔涌挡不住”。他提出“AI对你是赋能还是负能?”“玩工具还是被工具玩?”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随后,他以学校管理与教学工作实证明在AI面前,爱是人的尊严,呼吁教师爱教学、爱课堂、爱学生。

张小玲老师同样以AI监考实例,教育同学们切实地去体验生活,让AI成为助力,成为赋能才是正道。

四位嘉宾的观点层层递进,既不回避技术冲击,也不盲目追捧潮流,为人文学子指明了AI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访谈下半场聚焦“考编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要求”展开详细阐述。
林爽老师将备考定义为“系统工程”,强调应从入学之初开始准备。她解读了提前招聘中“漂亮简历”的构成要素,包括优秀毕业生荣誉、综测排名、实习经历、竞赛奖项及课题论文等。针对结构化面试,她指出语文教师需具备普通话、粉笔字、表达能力等扎实基本功,同时要有正确职业认知、教育情怀和职业规划。试课环节则需熟悉教材、深耕文本解读,带着“学生在场意识”完成角色转换。

郑可菜老师提出“首为人,次为教育家,再为学科教师,最后为语文教师”的成长路径。她提醒同学们在AI时代要“戒骄戒躁戒手机”,首先做热爱生活的鲜活个体;其次要广泛阅读、夯实素养,做到“道”的扎实才能灵活运用“技”;同时培养多元技能,以应对不确定的时代挑战。
周杨老师结合阿坝支教经历,对比了江浙地区与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学模式。他指出阿坝地区仍停留在相对传统的模式,而江浙地区教改更突出对学生的尊重。他分享了自己考研失利考编成功的经历,认为成功的核心在于“多读书”与“真热爱”,鼓励同学们培养自身特质,积累扎实学识。
访谈中,老师们分别寄语:周杨老师以“人生是长跑,坚持就是胜利”与同学们共勉;郑可菜老师引用“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鼓励同学们耐住寂寞;林爽老师以“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寄语;张小玲老师提醒大家人生风雨皆是体验;温在权老师希望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专家、爱好的行家、教育的理想家和实践家”;张寰宇老师倡导“保持热爱,做好自己”;阙银杏老师叮嘱“珍惜大学时光,构建坚实基础”。 话语间饱含对同学们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待。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文本解读应侧重课本经典还是当代获奖作品”的问题,郑可菜老师引用“功夫在诗外”,强调既要深耕教材,更要广泛涉猎;周杨老师补充新课改强调“文本联结与比较阅读”,走出课本才能深刻理解经典价值。对于“非遗教育与语文教学如何融合”的疑问,周杨老师结合高中“家乡文化调查”单元,建议通过访谈、调研、写建议书等形式结合;郑可菜老师指出初中设有“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资源。

此次论坛为人文学院学生搭建了与一线名师对话的平台,凝聚了语文教育的共识与力量,为中学语文新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注入强劲动力。如陈鸿超老师所言,本次论坛是一个新的起点。激励我们每一位的人文人在名师的引领下砥砺前行,赋能自我。最终在祖国教育的园地绽放。属于自己独特的光彩!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