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5-07-17 阅读次数:次
2025年7月13日,温州大学“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苍南)实践队来到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对《蛮话童谣》编者王斌、蛮话发音人方伟群、章小和进行了采访。
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坐落于绿意盎然的公园之中,自然景观与古朴建筑相得益彰,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身为苏渊雷纪念馆馆长的王斌老师热情接待了实践队队员们,并带领队员们参观了位于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旁的苏渊雷纪念馆。“苏渊雷是诗人、战士,也是学者。蛮话方言区域人杰地灵、贤才辈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图 1参观苏渊雷纪念馆
一、为什么要保护蛮话
蛮话是一种古老的方言,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苍南县域内六种方言之一,目前会讲蛮话者大约有40万人口。蛮话方言诞生于江南垟(苍南县的沿海平原地区),扎根于江南垟,是全体蛮话人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流动,方言失传现象尤为突出。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不但不会讲家乡的方言,甚至听不懂家乡的方言。王斌老师指出,若不加以保护,蛮话方言将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硕果累累
2010年5月,以老干部吴尚忠先生、同济大学教授杨如增为代表的14位旅居上海的蛮话人有识之士,在上海发起成立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15年来,中心始终秉承“传承蛮话方言,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联谊平台,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活动。中心先后举办首届蛮话文化高峰论,开展学术研讨;创办《世界蛮话人》杂志,整理蛮话童谣和俗语,宣传蛮话区域深厚的文化。此外,中心还制作蛮话宣传视频、开展蛮话方言比赛等,使蛮话方言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图 2座谈会照片
三、《蛮话童谣》背后的文化深情
2017年,由王斌老师参加整理、注释及编辑的《苍南童谣》出版发行,收录蛮话童谣70多首。在现场,王斌老师赠予了每位队员他所编著的《蛮话童谣》,并向队员们讲述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我初次认识吴尚忠先生,是由章岳棠先生推荐的。当时,苍南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我本人收集、整理30多首《蛮话童谣》一事。2010年7月,天气炎热,吴尚忠先生不顾疲劳,从温州驱车到钱库。”吴尚忠先生认为,蛮话童谣是一种朗朗上口、通俗易通的口传文化,有必要收集、整理、挖掘,让中老年蛮话人回到他们童真的幼年时代。
图 3阅读《蛮话童谣》
为了争取《蛮话童谣》一书早日出版,已八十多高龄的吴尚忠先生不辞劳苦,一年多的时间内多次来到钱库,陪同王斌老师一起到街头巷尾寻找蛮话区域的社团组织和老前辈艺人进行调查,将口头传唱记录下来。为发掘和求证资料,他们走访了二十多个村庄,多次调研、召开蛮话文化座谈会,最终落实《蛮话童谣》终稿。
队员们翻阅着《蛮话童谣》,每一首简单、短小的童谣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带着泥土的芳香,充满乡土的气息。《蛮话童谣》的成书离不开广大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奉献,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发挥着作用,为保护苍南蛮话方言贡献力量。
四、蛮话方言的声音存档
最后,王斌、方伟群和章小和三位老师录制了朗诵蛮话童谣的影像。方言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亟需存档与保护。相关部门和学者应积极采取书面记录、录音、录像等方式,确保其得以永久保存。
在走访收集过程中,一位当地老人了解队员们的来意后,大加赞赏,并欣然接受了录制邀请。老人指着《月令歌》,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歌词背后的民俗故事:“在七夕这天,牛郎织女会借由喜鹊衔着的彩线相连,于鹊桥相会。”
结语
方言不仅承载着乡愁,更承载着地域文化。保护蛮话之路任重道远,但有了学者、热心人士、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与青春力量的并肩前行,蛮话——这一承载着江南垟独特历史与情感的珍贵遗产,必将得到有效保护与发展。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苍南)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5年7月13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