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5-07-10 阅读次数:次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习近平
2025年7月9日,台风过境后的东源村空气清新,青石板上仍泛着水光。温州大学“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瑞安)实践队走进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在油墨与宣纸的碰撞中读懂“墨”的深意,学习、传承并推广木活字印刷术。
阵阵墨香染古今
在讲解员潘昱丞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深入走近这项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透过环状排列的印刷方法,实践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木活字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也理解了传统协作方式的智慧。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下,实践队员们频频点头,惊讶于棠梨果虽味不佳,但其木质却是制作字模的上佳之选。窗外雨声淅淅沥沥,而馆藏中历代谱牒上的清晰墨迹,正无声诉说着这项非遗技艺的悠长历史。
指尖墨印触匠心
走进木活字印刷工坊,墨香弥漫,队员们亲自动手体验了完整的印刷流程:亲手研墨、握棕刷蘸墨、为字版均匀上墨,再到覆纸、用蜡块涂抹棕刷保持韧性,最后稳稳拓印。当一张张墨迹或浓或淡的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队员们零距离感受了这项古老技艺的精妙,也切身体会到匠人所需的耐心与细致。
细雨墨趣展村景
濛濛雨雾,为东源古村晕染开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结束了馆内的墨香浸润,队员们撑伞步入细雨,雨水顺着古朴的瓦当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似是天地间最灵动的墨点。队员们行走其间,身影融入雨中,仿佛也成了画中行走的墨痕。雨丝是天的笔触,村落是地的画纸,而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与代代相承的文化精魂,正是这幅水墨长卷中永不褪色的主题。
所谓“墨”,从不是静态的颜料,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它藏在棠梨木的字模里,刻在匠人磨墨的指节上,渗进雨丝打湿的青石板间。此刻,实践队的成员们望着雨幕中若隐若现的古宅飞檐,握着余有墨香的宣纸,有了更深刻的使命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是割裂传统的“新笔”,而是让传统“活起来”的“墨汁”。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瑞安)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5年7月9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