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我院邀请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讲学

作者:    来源:    时间:2015-11-13   阅读次数:

日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连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林继富分别在我校人文学院学术报告厅做了学术演讲。民俗学硕士生、2014级中文专业部分本科生等40余人认真听取了讲座 。讲座由我院黄涛教授主持。

陈连山教授做题为《民俗学是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学问》的学 术报告。陈教授反思民俗学这一学科曾出现的问题,将历史上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学术流派概括为以下四种:第一,启蒙主义的民俗学。民间文学无法满足受过古 典文学熏陶的文人的审美需要,且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的价值标准也不能用来评判民众的创作,这也使民俗学命运坎坷。第二,“革命”的民间文学研究。 1949年以后,民间文学的选择标准是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在这种标准下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使其直接服务于政治,在这种价值标准下 展开的民间文学研究不能反映民间的真实状况和民众的心声。第三,民族主义的民俗学,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为代表。第四,自由主义的民俗学。自由 主义民俗学与传统民俗的不同首先是承认文化是一种选择,在人人自由平等的情况下,精英没有权利去教育与改造民众。同时自由主义的民俗学研究也会使我们超越 雅俗之争,受过高雅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都应该被尊重,肯定民众有权利创造与享受文化。只有能够维持社会最底层民众的文化权利,民俗学 才能够成为一门安身立命的学科。陈教授回答了学生提问之后,由我院武宇嫦老师做了简短总结。

林继富教授的学术报告题为《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林教授认为以往对汉藏两个民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与宗教两个方面,注重从历史文献、考古、碑刻等角度 的研究,很少注意民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在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民间文学是一种最好最直接也最生活化的方式。林教授认为汉藏民间故事既 可以遵循各自的发展道路而存在,也可以作为知识共同体存在,在这个共同体内存在着汉藏民间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他认为通过汉藏民间故事的研究能够深入理 解汉藏民众的生活,加深民族间的理解,推进民间交往关系,并且也能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他通过关羽故事、二母争子、小鸡崽报仇这三个故事类型来 对比汉藏民间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且指出汉藏民间故事的交流有多种方式与途径,如姻亲关系、宗教传播、商贸往来以及快捷便利的交通要道等。他指出汉藏 民间故事除了民众间的直接接触以外,还有别的民族与国家作为中间传播平台,且佛教在民间故事的传播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每一个故事类型不仅是一 个简单的故事分类,而且代表一个叙事传统,民间故事类型本身就是认同文化的基本类型,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情节分析,深入到了民间故事与民众生 活关系的层面。汉藏文化交流、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林教授希望在座的老师与同学一起来建设一国多民族的民俗学。我院韩雷老师对 林教授讲座做了简短总结。

     两位老师的学术演讲内容充实、情真意切、不乏激情,受到我院老师同学们的欢迎。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人文学院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