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瓯越学术讲座第178期:论戏曲的“正”与“新”

作者: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5-06-06   阅读次数:

       2025年6月5日晚,教育部“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朱恒夫教授应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邀请,在戏曲基地作题为“论戏曲的‘正’与‘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俞为民教授主持,院多位教师及中国古代文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朱恒夫教授开篇指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守正创新”对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戏曲界积极实践并创演了一批较优秀剧目,但当前成绩与总书记期望仍有差距,真正具有“高峰”品质、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依然稀缺,戏曲未能扭转衰萎趋势,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流失问题严峻。

针对这一困境,朱教授深入剖析了根源所在。他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文艺管理者和从业者对戏曲之“正”与“新”的实质内涵认识不清。唯有准确把握“正”与“新”的本质,才能真正守住戏曲根基,创演出既葆有戏曲审美特质、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

在此基础上,朱教授又向大家阐释了戏曲之“正”的内涵。他指出,戏曲之“正”是其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受中华文化滋养、经历代观众反复检验而形成的独特美学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根本标识。其核心要素体现为:承载民族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剧旨;以“功夫”为核心的技艺性表演,蕴含于中华民族“乐感”文化之中的滑稽幽默基因;以及自宋杂剧形成便存在的观演互动传统。

朱教授随后指出,仅守“正”不创新,戏曲难以赢得当代观众。创新必须精准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深刻反映真正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在于平等观念的广泛普及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必须摒弃已被历史证明无法“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浅薄“时事剧”;二是创造为今人喜闻乐唱的声腔音乐。声腔音乐作为戏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悦耳程度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且相较于其他要素最活跃、最易随时代审美变迁。因此,音乐变革的目标应是民族的、原剧种的、更是当代的。朱教授回顾了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二十世纪戏改及京剧现代戏音乐改革的成功经验,指出当前重剧本导演舞美、轻音乐的倾向实为本末倒置。

针对创新实践,朱教授提出需审慎前行并精准定位观众。当代观众审美趣味显著分化:中老年及基层观众钟爱蕴含“教人做好人”、故事好看、唱腔动听、功夫扎实“戏曲味”的传统经典;知识分子观众青睐融入现代意识、塑造复杂人物、运用现代手法的剧目;青年或受新颖形式吸引。面向不同群体,应分类施策:对前者侧重“守正”适度创新;对青年可在坚守戏曲特质前提下探索形式创新,但需把握分寸,避免“以紫夺朱”。

讲座最后,俞为民教授对讲座内容作了总结。朱恒夫教授重申,戏曲振兴关键在于厘清“守正”内涵与明确“创新”方向。唯有以此为指导,并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实施精准策略,方能在守正中传承精粹、在创新中开辟未来,打造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佳作。讲座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图文:毛喜如、池一禾;审核:蒋宸)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人文学院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