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2019温州大学大咖谈——1980年代的文学与批评

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19-10-23   阅读次数:

 

 

2019年10月21日晚7时,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盛况空前。由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温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承办的“1980年代的文学与批评座谈会”在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

首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教授致开场辞。座谈会由香港浸会大学黄子平教授主持,特邀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为评议人。会议伊始,子平先生笑言四位教授在“追忆与反思”上分工明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其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谢冕教授、上海大学中文系王晓明教授一同,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三人谈。

黄子平先生首先叩问了谢冕先生这样一个问题:在学术氛围相对滞涩的年代中,率直表达自我的学术话语,内心深处是否有过害怕?谢冕先生如是回答:“我们这代人没有青春,我们的青春都消失在了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中。”一句话道尽对蒙尘岁月的遗憾,也道出自由新风吹进80年代的欣喜与安慰。老一辈学者们不仅重拾了自身的学术希望,更在初踏入学术圈的新一辈身上体会到了学术理想的赓续与发芽。“我是凭着文学工作者的良心去做事。”具象地呈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如何用充满力量和诗意的内心对抗无际的黑暗。听者从谢冕先生简单的话语中捡拾时代的碎片并深受鼓舞与震撼。

紧接着,子平先生又抛出两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引出两位老师更深远的追思:即于他们而言,80年代在哪一个瞬间开始了,80年代里最想做的又是什么。子平先生分享了1979年5月1日新华书店前排长龙抢购图书的场景,从这一年代细节中,听者真切感受到了80年代的物质匮乏,也深为纷乱中的怀揣文学理想的青年人动容。晓明先生则说对于80年代,自己没有谢冕先生那般强烈的对比之感,直到80年代尾声,才后知后觉这一闪烁思想火花的热烈时代,是当代文学硕果累累的黄金时期。晓明先生讲述了他80年代在深圳大学的见闻与感受,亦调侃起自身80年代的“创作梦”,这一话题引发了三位老师关于大学中文教育的探讨。子平先生阐述了北大中文系学风流转中对“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一观念的坚持。这一观点得到了谢冕先生的认同,他认为学术研究可有宽松自由之氛围,但与凭靠灵性的文学创作分属两个体系,学者须有毕生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理念,从而树立起学术自信。

座谈的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与总结,为回忆八十年代落下反思的大幕。80年代是我们从谷底重新出发攀登上的第一座高峰,但历经80年代的人的青春也是漫长的、自恋的,以至于我们对未来缺少了一定的“预见性”。

在先生们真挚而意味深长的座谈中,台下的无数学子乘着语言的时光机回到了那伟大的、热烈的80年代,对其有了一个更为贴切的感受与认识。子平先生最后总结道:“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希求和野心。回忆是对当下的怀旧,是对那些还没发生就消失的历史机遇的怀恋。”为本次座谈划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句点。

 

 

                                                                                                         (摄影:黄劲、赵建)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人文学院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