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文学院 来源:温州大学 时间:2011-05-25 阅读次数:次
——人文学院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实地研讨“浙西”作家
2011年5月20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0级研究生在孙良好教授和孙鹏程老师的带领下到桐乡、杭州等地进行为期三天的文化考察和实地研讨。“浙西”独特的水乡文化环境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影响了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本次研讨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真实地触摸浙西独特的人文环境,感受浙西深厚的文化积淀,打开文学地理学的学术视野。
考察团首先到达茅盾故居所在地乌镇,水乡乌镇小桥流水、白墙青瓦的景致使我们仿佛荡着历史的小舟漫溯到过去,追慕长养于此的文人雅士,感叹江南独特的水乡风韵,陶醉于夕阳斜照、清风微徐的古镇情境。我们仔细考察了茅盾故居和立志书院,茅盾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事业鞠躬尽瘁,不仅创作了《腐蚀》、《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自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开始,就始终坚持新文学的组织和建设工作。考察茅盾故居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他一生的奋斗经历,也找到了他文学梦想的起点。
第二日,考察团乘车来到丰子恺故居所在地桐乡石门。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丰子恺先生亲切可爱的石雕像。院落里栽种着香樟、芭蕉等植物,墙上的爬山虎在清风中翻着碧浪,配着红色的窗子,更显得雅致幽静。故居展览馆采用历史图文与旧物结合的展览方式将先生宁静淡泊,成就斐然的一生展示给我们,看过之后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在楼上展出了先生的书画作品,清隽的字迹,幽默的绘画,让我们感受到他雍容恬静的个性和率真高洁的品格。考察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购买了丰子恺的书画作品,既是纪念,又可以留着日后慢慢欣赏。
第三日,考察团由桐乡至杭州,我们首先来到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这里是当代作家、评论家经常聚会沙龙的场所,在这里既可以从高处饱览西湖风光,又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当代文学的最为活跃的聚集地,感受当代文学跳动的脉搏。随后,考察团一行人开始漫步湖滨,途中清风细雨、草木葱茸,更添几分婉约的情致。杭州西子湖畔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畅游吟诗的地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沿湖而走,边走边看,边看边学,收获颇丰。一路上考察团一行踏过断桥,看了苏小小墓,武松墓,参观了西冷印社。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湖畔的俞楼,这座楼为纪念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先生,他是现代文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著有五百卷的《春在堂全集》。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号称“门秀三千”,章太炎、吴昌硕等名家都出其门下,这位清代朴学大师的学养与人品使我们不禁敬佩感叹。沿着苏堤,一路走到苏东坡纪念馆,门口东坡先生的石像风神飘逸,馆内一层以图文的形式讲述了苏东坡的生平和事迹,二层则展览了苏东坡先生的字画诗词。馆外西湖细雨如织,馆内欣赏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大家都倍感惬意。
为期三天的文化考察和实地研讨结束了。在归途上,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这次出行的深远意义和丰厚收获,认为整个过程便是知行结合、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的成功实践。这次文化考察和实地研讨将课堂拓展至大自然中,拓展至文化气氛浓郁的人文环境中,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培养了我们的人文气质,使我们充分地了解了浙江的文化风俗,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柔婉秀美,也更深刻体会了以茅盾、丰子恺、俞平伯为代表的“浙西”作家群作品中的充满“水”气的文情墨韵。
(潘帅/文)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