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为民1951年2月12日生于杭州余杭一个职工家庭,母亲是位戏迷。1963年毕业于乔司小学, 1968毕业于乔司中学,197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任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1981年南京大学古典戏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师从我国著名南戏研究专家钱南扬先生,获硕士学位。后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2012年9月调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授。
最近,俞为民先生从南京大学来温州任教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温州学术界,特别是南戏研究领域引起反响。
温州是南戏故乡。民国著名学者冒广生在其《戏言》中,把温州南戏和南宋叶适等人所倡导的“永嘉学派”并称温州学术之“二霸”。足见温州南戏在温州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南戏研究确实是温州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温州学者在南戏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作为南戏故乡的地位仍是不相称的。今天,俞为民加盟温州本土南戏的研究,是对温州学术力量的扩充,对提升温州地方软实力将起到积极作用。俞为民的到来,使南戏故乡有了南戏理论的新台柱,南戏故乡感谢俞为民!
采访对象:俞为民 著名南戏专家 温州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 博士生导师(简称俞)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简称金)
摄影:陈莉莉
记得几年前,温州举办南戏学术研讨会,俞为民作为重量级专家与会,还作了学术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得知他为了更好地研究南戏,向南戏故乡奔来,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是在俞为民搬进新居后的第三天见到他们夫妇的,那是温州大学生活区的三居室住房,近有草坪绿树,不时飘来桂花馨香;远处便是郁郁葱葱的茶山,在秋阳的照耀下更显生机。俞为民的新家家具虽然不多,更没有豪华的装潢,但居家足矣。手提电脑已经打开使用,被摆放在纸盒上,他说,桌子有点矮。电脑安置好了,就能早点进入工作状态。我们的造访受到热情接待,师母端出茶水,取来温州的橘子招待我们,刚刚安顿下来的俞家洋溢着温馨。我从他们的脸上读到了满意和安心。
归来为接班
金:俞老师,温州作为南戏故乡,有您的加盟真是温州之幸啊!对此,有读者对于您的到来要问,南京大学是著名高等学府,俞老师是冲着什么来温州的?温州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吗?
俞:我是浙江人,南戏是温州的,也是浙江的。我在南京大学从事南戏研究和教学,虽也是在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事,但还是有些不同。你看研究对象是浙江的,成果却是属于南京大学和江苏省的。因此,我也应该留出时间,回到家乡,直接为家乡作一点贡献。温州是南戏发源地,到温州既能继续南戏研究,发挥特长,又能直接为浙江的学术研究作出一些贡献,可以说是名正言顺,情理之中。
长期以来,温州形成了以唐湜、郑西村、胡雪岗、侯百朋、徐顺平、沈沉等先生为核心的南戏研究学者群体,他们在南戏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温州确是一个南戏研究的重镇。因此,我的加盟不仅能接老一辈学者的班,而且还可利用我在高校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参与南戏研究,为南戏故乡培养研究的新生力量。
你看,温州气候好,冬暖夏凉,温州大学又为我提供了如此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怎么叫人不慕名而来。我与温州有缘分,此前我已受益于温州在经费上的资助,如《宋元南戏考论续编》、《南戏通论》就是温州市社科联资助出版的。我也应该知恩图报。
“基因”存戏中
金:早在宋元时期,温州诞生了南戏,已有近千年历史,但作为舞台艺术个体消失无存了。那么在您心目中南戏的价值是什么?
俞:首先纠正一下你的说法。你说的南戏“作为舞台艺术个体”已经“消失无存”了,这一说法不是很确切。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南戏的出现,标志了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作为原生态的南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早已不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南戏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的失传,它只不过是以不同的面貌继续流传。南戏进入明清时期后,虽出现了民间南戏与文人南戏的分流,在情节内容、语言风格、戏曲音律、唱腔以及流存形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差异,但这种分流,并不影响两者在文体与乐体上的区别,因此,明清时期的传奇(包括文人与民间),仍是同一种戏曲形式,即皆为宋元南戏的延续。直至今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仍是宋元南戏的直接流传形式,昆山腔在宋元时期与弋阳、海盐、余姚并称为南戏四大唱腔。今天的昆曲所采用的音乐体制、剧本形式等皆承自于南戏,其与宋元时期的南戏虽因时代的原因,有所变化,但还较多地保留着宋元南戏原有的“基因”。
再拿我们温州的永嘉昆曲来说,能说它不是南戏、与南戏无关吗?它只不过是南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的一种变异。无论它是后来的昆曲流传到温州后形成的,还是本地原来就有的,它都与南戏有关。怎么能说南戏“作为舞台艺术个体”已经“消失无存”了?
师从钱南扬
金:聆听教诲,胜读十年书。正如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南戏故里土生土长的我们,其实并没有认识到南戏的价值。您是杭州余杭人,您小时候是否知道温州有南戏?您研究南戏的缘由是什么?
俞:其实小时候我也不知道温州有南戏,在读初中时,因我的班主任杨树春是温州人,曾随他到过温州,那时正值“文革”,仍不知道温州有南戏,只知道温州有瓯剧。在余杭老家,母亲是戏迷,我有机会看越剧、绍兴高腔等当地流行的戏,故对这些地方戏有一些了解。对南戏的了解,是在上大学后,南京大学在戏曲研究上有着悠久历史,吴梅先生最早将戏曲研究搬上大学讲台,其后陈中凡先生、钱南扬先生,到吴新雷教授,一直继承着戏曲研究这一传统。吴新雷教授是我的本科老师,他不仅在戏曲研究上有很深造诣,而且昆曲唱得很好,他在课堂上生动的讲演引起了我对戏曲研究的兴趣,而他向我们介绍了南戏以及钱南扬先生在南戏研究上的成就,又引起了我对南戏研究的兴趣,后来便报考了研究生,师从钱南扬先生,从事南戏的学习和研究。
金:上世纪30年代初,钱南扬的《宋元南戏考》发表《燕京学报》上,为南戏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后,南戏便成了中国戏曲史的一个专门学科而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您是钱南扬先生的得意门生,那么,您与钱先生的研究又有什么不同?
俞:我主要是传承了钱先生严谨的治学方法与风格,即重视文献考证,通过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当然与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态度相比,我还有很大的距离,未能很好地将先生严谨的治学方法和态度继承下来,这也是我在治学过程中一直在努力的。但由于时代和所受到的教育的不同,我的治学方法也与先生的治学方法有着不同之处,由于我们所处的学术环境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学术方法与理论大量出现,故能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南戏。因此,我在南戏研究中,在继承先生治学方法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学术方法和风格,即在重视资料考证的同时,也注重理论的阐述,尽量将考证与论述结合起来。如为了加强自己研究的理论性,对古代戏曲理论作了一定的学习与研究,撰写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十论》、《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李渔评传》、《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等论著。如果要说我的南戏研究与先生的研究有不同的话,就是注重理论性这一点,而这一不同,主要是由于我有幸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才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学术发展赋予我们这一代学者的责任。
南戏声腔考
金:南戏在进一步发展中,保存了大量南戏剧本,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等。可是,我也听说,早期的南戏以何种声腔演唱,至今学者尚有争论。您作为权威,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俞:南戏的唱腔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南戏是用方言演唱的,南戏在温州产生时,就是用温州的方言演唱的,如明祝允明《怀星堂集·重刻中原音韵序》中说:“不幸又有南宋温州戏文之调,殆禽噪耳,其调果在何处?”他所听到的,就是用温州方言演唱的南戏。由于南方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方言,当南戏从温州流传外地后,又用当地的方言土语来演唱,因此,在其流传过程中,便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唱腔,如魏良辅《南词引正》中提到:“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其中流传地域早广、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四大唱腔。这是早期的南戏唱腔。到了魏良辅改革南戏四大唱腔之一昆山腔后,将原来用昆山方言演唱改为用当时已具有全域性的中州音来演唱,这样,南戏的一支即昆山腔便不是用方言来演唱了,其名称虽还是叫昆山腔或昆曲,但不再采用昆山方言了,而是中州音,因此,经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能够流行全国各地。
金:记得几年前,温州举办了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的学术与会,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国外海外研究温州南戏有点热。不知近年来国外、海外对温州南戏的研究还是那么重视吗?
俞:国外的南戏研究,以日本和韩国最受重视。如在日本,老一辈的青木正儿、岩城秀夫、波多野太郎、田中谦二等都对南戏有专门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仲一诚先生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多部南戏研究的专著,另外像京都大学的赤松纪彦、金文京等也对南戏有专门的研究,他们多次出席在温州召开的南戏学术研讨会。在韩国,也有一批学者将南戏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汉阳大学的吴秀卿教授,便是以南戏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我与吴新雷教授指导的十多位韩国博士生,回国后大多在韩国的高校从事汉语教学,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仍研究中国戏曲,其中包括对南戏的研究。由韩国中国戏曲研究会主编的《中国戏曲》,曾发表过多篇韩国学者研究南戏的论文。另外,在美国及东欧一些国家,也都有一些研究南戏的学者,如美国柏克莱大学的奚如谷教授,他曾来温州参加过南戏学术研讨会。波兰学者兹帕科瓦斯基在1974年就撰写并出版了《南宋的早期南戏》一书。
“新人”新打算
金:温州学术在国外引起如此重视,确实是温州的骄傲。如今您加盟温州的南戏研究,更为温州添力量,因此,大家对您寄托了很大期望,期待着俞老师在温州不仅生活得好,更能为温州出学术成果。谈谈来温州的新打算?
俞:从总体来说,要充分利用温州优越的学术平台和学术资源,在老一辈温州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南戏研究建设成为温州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
具体来说,打算申报一个以南戏研究为课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温大为平台,吸收海内外南戏和戏曲史学者来参与这一项目,通过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整合学术力量,提升温州及温州大学的南戏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在学术界造成这样一个影响,即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也是南戏研究的中心。
最后,要感谢温州大学给了我来南戏故里工作研究的机会,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努力工作,为温州的南戏研究、学术研究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也要感谢今天的采访,因刚到温州,来不及去拜访温州的一些前辈及学术界的同行,在这里,就通过采访,先向他们报个到,问个好,待以后再造访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