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15-06-15 阅读次数:次
公共外交是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和“一带一路”倡议密切关联,和人文学院的相关学科研究有着广泛的内在的联系。这次会议邀请了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和国侨办副主任何亚非等领导出席,作为最早参与公共外交研究、组织特色世界温州人研究的国内高校之一的温州大学,受到会议主办方的关注。
附录:温州周达观出使柬埔寨
宋元温州对外交流,最值得一提的是周达观前后三年随使团到真腊(今柬埔寨)之事。1295年(元成宗贞元元年)6月中央政府遣使前往真腊招谕,周达观以钦使随员的身份出使,次年3月24日从温州港乘海船出发,7月到达真腊首都吴哥,在真腊考察居住了1年多,详细调查了真腊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物产、贸易等,于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回国,整理写成《真腊风土记》,共40则,约8500字,是现存关于柬埔寨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唯一记载,对研究13世纪元朝与文明到达顶峰时期的吴哥时代柬埔寨的友好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周达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访问柬埔寨吴哥王都的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介绍吴哥的作者,从史料学角度弥补了元史和柬埔寨本国历史文献之缺。
据台湾著名美育家蒋勋在《吴哥之美》中介绍,真腊就是吴哥王朝所在地暹粒市的古音翻译,《真腊风土记》做了现场最真实的观察记录,记录了最巅峰时期的吴哥王朝,是全面详尽展现13世纪柬埔寨历史的百科全书,是收在《四库全书》中珍贵的域外实证性的地方志,可惜被只关心考试的汉人遗忘了。之后,真腊王朝强盛了几百年,1431年被新崛起的暹罗族灭了,南迁到金边建都,古都荒废,在历史中湮没遗忘,宏伟建筑被丛林覆盖。
想不到让航行全世界、醉心发现新大陆的欧洲人看到了《真腊风土记》,法国人穆沙1819年翻译了法文本,令法国人大吃一惊,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穆奥凭借这本书,在东南亚的丛林中找到了沉埋了400年的吴哥王朝,柬埔寨从此沦为法国殖民地90年,精美的吴哥文物被抢到了巴黎东方美术馆。直到1971年,柬埔寨脱离法国殖民,发现没有自己国家历史文献,是
柬埔寨人非常重视周达观,距吴哥寺东北60里处,有一座“中国荔枝山”,据说是周达观出访时赠送的荔枝种子繁殖而来的,为纪念这位中柬人民友好的使者,还在吴哥建立了至今还保存着的周达观塑像。
史书上虽然没有他明确的生卒时间(估计去世于1346年之后不久),但很多学者关注他,人名、籍贯和事迹很明确,诸种材料说明,周达观不是元朝的朝廷命官,而是以草民和民间人士的身份成就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比如清人吴翌凤手写本《真腊风土记·跋》就说:“达观,一作建观,元人,自号草庭逸民。其表字、官爵,不可得而详也。”周达观本人没有当过官,是作为钦使随员出使真腊,后来自号草庭逸民,正好反映他结庐草庭、无官无职、以逸民居的生活情况。《真腊风土记》中有温州方言,也足见周达观是温州人。周达观作为温州人,在温州港学会一些柬埔寨语,是作为翻译诏谕真腊,并从温州出发,但他并不满足于翻译的身份,而是胸怀文化大志,周达观的真腊使团之行是他埋藏心里已久的宿愿。
令我们当代温州人兴奋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竟然是温州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周达观是元代温州路永嘉县(今鹿城区)人,很可能是望族出身,为了建功异域,自比张骞,为元皇帝对外扩张服务,主动要求出访。周达观出使是从温州港乘海船出发的,在真腊遇见居住在吴哥35年之久的温州同乡薛某,得其导引才考察顺利。《真腊风土记》记载了柬埔寨人非常喜欢温州漆器的情况。
传说他回国时,吴哥国王回赠了大象和雄狮,回到温州港,停泊在江心屿前,准备转运大都(今北京),不料当夜风雨大作,载大象和雄狮的船只顿时倾覆,大象和雄狮也沉没到江底去了,后来就冒出两座称做大象和狮岩的礁石来,反映了温州人民对周达观的怀念。有很多温州籍的文史学家重视和研究他的书籍,主要有徐定水的《周达观和“真腊风土记”及江江心屿象和狮的由来》、章志诚主编的《温州市志》、洪振宁的《宋元明清温州文化编年纪事》和《温州文化史图说》、张镇中的《温州地方史稿》和蔡克骄的《瓯越文化史》等。其中温州乐清籍地理学家陈正详197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真腊风土记研究》,温州著名考古学家夏鼐1981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真腊风土记》校注,最为出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