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5-09-19 阅读次数:次
2025年9月18日下午一场题为“最文学 最艺术——漫谈中国戏曲”的学术讲座在我院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国际剧协副主席、剧作家陈涌泉先生主讲,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孙良好教授主持,本科生与研究生齐聚我院学术报告厅,共享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陈涌泉先生讲述了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下,登台演出、同频共振的戏曲具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讲座的第一部分,陈涌泉先生首先对中国戏曲进行了界定,从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到今天,中国本民族的戏剧就是中国戏曲,其中包括了京剧、昆曲以及其他几百个现存的中国本土剧种。接着陈先生详细阐述了戏曲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演员与剧本,三大特性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这就造成了戏曲文学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陈涌泉先生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的内容,“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证明中国戏曲在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讲座的第二部分,陈涌泉先生从戏曲创作角度探讨戏曲文学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陈先生指出戏曲创作要考虑诸多艺术原则,一是格律押韵,戏曲文学要创作出打动作曲家、打动观众的唱词;二是空间美术,舞台的美术设计要依靠戏曲剧本来完成;三是情节思想,戏曲创作要塑造紧凑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深刻的思想。因此戏曲文学本身就具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魅力。
讲座的第三部分,陈涌泉先生以《红楼梦》为例,阐述了戏曲文学对其他文学的滋养。他指出《红楼梦》120回写到戏曲和戏曲相关的场面、情节多达103处,重要情节更有宝钗读《元人百种曲》、宝黛共读《西厢》、黛玉独赏《牡丹亭》等等。戏曲不仅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素材,更影响了小说的分场方式、篇章结构。陈先生进一步指出,当代小说家仍要吸收中国戏曲文学的滋养,领略戏曲文学的精深内涵。
讲座的第四部分,陈先生还论述了戏曲不仅有自身文学风格,更具备对其他文学的再创造能力,以四大名著为例,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戏曲改编名著,不仅是借鉴,更是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插上传播的翅膀。随后陈先生还以自己改编鲁迅作品的经验指出在名著改编成戏曲的过程中,名著的魅力能够得到升华与重塑。
最后,陈涌泉先生邀请大家观赏了自己的剧作《风雨故园》片段,并邀请梅花奖获得者方汝将带领瓯剧团的青年演员们演唱《张协状元》选段,讲座在一片韵味悠长、余音绕梁的唱腔中圆满落幕。
(图文:童柄豪、周雯静;审核:孙良好)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意写作系列】创意写作大家谈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