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瓯越学术讲座第74期:伦理智慧与伦理选择——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范畴的思考

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2-05-27   阅读次数:

       2022年5月26日9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苏晖教授应我院邀请,通过线上方式做了题为“伦理智慧与伦理选择——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范畴的思考”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我院傅守祥教授主持,与会者除我院各专业研究生外,还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校师生参加,人数达到150多人。

在这场学术讲座中,苏晖教授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成果及国际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关于伦理选择理论的特点、价值和意义,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范畴——伦理智慧与伦理选择等方面做了细致梳理讲解。

首先,苏晖教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近17年的发展历程做以回顾,展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国际话语权的成功建构。苏教授指出,面对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文学理论大量引介造成的“失语症”现象和伦理道德感缺失的危机,聂珍钊教授首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经过17年的发展,文学伦理学批评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逐渐在国内外学界形成研究热潮,得到高度评价,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脱离实际和伦理道德缺位的问题,也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了范例。

目前,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内已取得众多研究成果,不仅荣获多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有关的著作和论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所上升。在苏晖教授看来,文学伦理学批评通过四种途径实现了从国内走向国际,掌握一定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目的。第一种是通过国际学术期刊传播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形成中外学者对话,是文学伦理学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第二是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掌握话语权,于2012年成立的“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AELC)标志着以中国学者为主体创建的学术批评理论和方法开始融入和引领国际学术对话与交流;第三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发出主流声音,目前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已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共同组织了十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和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高层论坛;第四是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乔瑞·帕洛夫、耶鲁大学教授克洛德·罗森和欧洲科学院院士安斯加尔·纽宁都认可并支持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上皆表明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与广泛接受度。

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苏晖教授做出以下五点概括:第一,文学伦理学批评对现有文学理论提出大胆质疑与补充;第二,独创性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具有跨学科视域;第三,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苏教授强调正是这第三点,使得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青年学者常使用的理论方法,对青年学子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很容易上手;第四,强调文学教诲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五,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和创新精神。

在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历程与已取得的国际声誉做了历时性回顾之后,苏晖教授进一步深入文学伦理学批评本身,阐释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关于伦理选择理论的特点、价值和意义。她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伦理选择”为理论基础和核心术语,强调通过阐释和评价各类人物伦理选择的途径、过程和结果,给人们以道德教诲和警示。

文学伦理学批评首先在伦理选择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人类文明三阶段论,即自然选择—伦理选择—科学选择,三阶段分别解决人的形式问题、本质问题和科学化问题。苏晖教授谈到,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幻文学中对克隆人、基因改组等的虚构逐渐演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从伦理选择走向科学选择的过程势必要面临很多伦理问题,如克隆人的身份、责任和欲望等问题,如果人类不对此加以思考,那么科学选择的伦理性质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我们警觉的事件。第二,文学伦理学批评围绕着“伦理选择”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如伦理身份、伦理两难和斯芬克斯因子等;第三,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选择是文学文本的核心构成,将文学批评和研究从传统对人物性格、心理和精神的分析转移到对伦理选择活动的分析上,这就引起了批评和研究范式的转变;第四,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通过描绘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揭示人的伦理选择过程,其中,人性因子表现为理性意志,而兽性因子的表现形式则是自由意志和自然意志;第五,文学伦理学批评区分了伦理选择和道德选择,它与道德批评有着本质区别。伦理选择包括了非道德选择,道德选择和不选择,因此伦理选择是一个比道德选择更广泛的概念。如果说道德是以站在当下角度对人物行为进行的道德评判,那么伦理问题是要回到那个人物行为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其伦理选择行为;第六,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对文本的伦理选择分析,以发挥文学的伦理教诲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苏晖教授以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本次学术讲座的第三部分内容,谈及她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范畴——伦理智慧与伦理选择——的思考。基于聂珍钊教授关于伦理选择理论的基础之上,苏晖教授深入解析了其中的各种问题,独创性地提出了“伦理智慧”概念,讲解了伦理智慧和伦理选择的辩证关系。

第一,苏晖教授定义了“伦理智慧”,即指在伦理实践中处理各种伦理关系、进行伦理选择时所体现出的认识、辨析和判断能力以及有助于道德价值实现的能力。她指出,伦理智慧不仅源于人类本身才智,也产生于社会生活。伦理智慧在伦理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使主体在各种复杂的伦理坏境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伦理选择,在伦理智慧指导下,主体的伦理选择可表现为对具有历史合理性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遵守,对旧伦理道德原则的突破;当主体将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我意识,那么其伦理智慧常以道德直觉的方式进行伦理选择。

第二,苏教授分析了伦理智慧与伦理冲突中的价值判断。伦理冲突中的价值判断更能体现主体伦理智慧的重要性及其伦理选择的示范性意义。价值判断即意义判断,用以区分善恶、美丑,但善恶是极难定义的,因而在动态变化的善恶观念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行合理的伦理选择,尤其需要伦理智慧指引。在此,苏教授强调了文学文本中经常出现伦理选择和善恶价值判断的倒置,如《美狄亚》中美狄亚的“弑子”行为是“恶”的,但其伦理选择却是从反抗夫权束缚,为女性争取平等的立场出发的。因此苏教授认为,在新旧伦理道德冲突的时代,会存在一批先行者打破和违背、革新和重构原有道德原则和秩序,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表现为“恶”,但恰恰是这种“恶”使人类社会及道德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人们在伦理选择过程中会遇到两善冲突,苏教授表示这里的善不是与恶对立的善,而是指两类有价值的事物,如事业和家庭、爱情和责任。所谓两善冲突就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体系中的“伦理两难”(ethical dilemma),“伦理两难”由两个道德命题构成,每一个选择单独来看都是符合普遍道德原则的,但一旦选择者在二者之间择其一,势必会导致另一项违背道德原则。在面对伦理两难时,应当秉持“两善相较取其重”的原则,例如社会义务高于个人,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总之,伦理选择的价值标准应当是,既有利于个体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又应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生存和全面发展。

苏晖教授结合大量中外文学经典实例,从以上三方面阐释了伦理智慧与伦理冲突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范畴的思考,即伦理智慧之于伦理选择的重要性、伦理智慧与伦理冲突中的价值判断和伦理智慧与伦理选择的价值标准。站在整个人类文明成长的高度,苏晖教授围绕文学伦理选择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对伦理指挥与伦理选择进行探讨,不仅丰富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关于“伦理选择”的理论,也开阔了广大师生对于文学作品解读的新视野。

在提问环节,不少提问者对伦理智慧与善、智与德的关系比较关注。苏晖教授进行了细致回答。她认为,伦理智慧是在伦理实践过程中主体进行伦理选择所体现出来的,伦理智慧与德有关联,前者可以体现后者,但不能说德也是智,两者不是绝对等于的,这个说法对伦理智慧概念的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其次,善与恶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善-恶之间是动态变化的,因而也是难以简单做出框定的,因此才要将“善”的概念放置在特定的背景下辨析,要在动态变化的善恶观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行合理的伦理选择。

在学术讲座的最后环节,主持人傅守祥教授对苏晖教授的学术报告高度肯定,并阐述了听完讲座后自己的感受:一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符合国家在新世纪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建构的期许,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学者在理论建树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是值得青年学人学习、研究的学术领地。二是苏晖教授结合自己主持的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做了翔实而深入的梳理,在讲授其核心范畴时充满思辨色彩,既有很强的学理性学术性,又有丰富的佐证材料和文献资料,既能旁征博引又能有理有据,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传承拓展善莫大焉。随后,结合青年女性在学术成长中的迷茫与困难,傅守祥教授鼓励大家以苏晖教授为榜样,将大好青春转化为努力奋斗,做好学习与生活、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在精准的自我定位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对此,苏晖教授言简意赅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勉励青年学子要对学术事业和自己的研究领域抱有热爱和激情。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人文学院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