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瓯越学术讲座第67期:中国戏曲与莎剧及莎学文本批评的理论转向

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1-09-18   阅读次数:

       2021年9月17日9:00,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莎学通讯委员会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李伟民教授应邀在我院213会议室作了主题为《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中国戏曲与莎剧及莎学文本批评的理论转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易永谊副教授主持,部分老师与中文系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李伟民教授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简单介绍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的举办、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专著概况。

       其后,李伟民教授将关注点放在莎剧的中国化上,他指出,戏曲文学性极强的大段抒情唱词与莎剧的大段独白在文学精神上是相当契合的,它们的结合相得益彰。

       莎剧的中国化表现在主题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互文。演员运用“四功五法”等表演艺术技巧,通过歌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使戏剧的歌舞、程式、内在主题、心理表现完美结合,涌现出越剧《王子复仇记》、昆曲《血手记》、《第十二夜》等一批佳作,莎剧在中国风的演绎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李伟民教授以京剧《王子复仇记》为例来深化“主题与艺术形式互文”这一论题。京剧《王子复仇记》保留了《哈姆雷特》的主题:罪恶的诞生与建立和谐秩序之间的矛盾,但在唱腔和程式上,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设计,在突出悲剧精神与保留戏剧框架的基础上,为唱、念、做、打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它运用大幅度变化的系列动作表现人物情绪的突变,以大段的唱腔和戏曲音舞表现人物内心的激烈搏斗。

       随后,李伟民教授就“程式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以及“互文化是莎剧改变的必然”这两个论题进行探讨,李伟民教授指出,对于已经十分熟悉莎剧的欧洲观众来说,故事情节已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互文化来刻画出多侧面的人性。对莎剧的互文化能够丰富演出形式、拓展审美领域、促进中国莎士比亚舞台艺术研究。

       接着,李伟民教授讨论了莎学文本批评的理论转向,当下的莎学研究纷繁多姿,例如从后现代理论角度切入,从美学、文艺理论的角度切入莎士比亚戏剧进行批判,就莎作中的某一细节联系莎氏时代背景探讨,对宫廷历史、文艺复兴时代风云进行研究,从西方文化心理结构角度进行研究,以及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比较等等。

       在提问环节上,同学们就“评价一部戏剧改编是否成功的标准”“莎剧的改编对中国本土戏剧创作的影响”等问题向李伟民教授请教,李伟民教授给出了详细地解答。在易永谊副教授总结后,讲座圆满落幕。参与此次讲座的师生对莎剧的中国化及莎剧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人文学院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